【香港醫學博物館25周年講座系列】

醫學歷史興趣組 - 第十九次聚會

「論盡糖尿一百年」網上講座

 講座文字版重溫
胰島素面世百年
推進糖尿病診治急速發展的契機


踏入廿五周年的香港醫學博物館,適逢胰島素面世百周年,特別舉辦「論盡糖尿一百年」網上講座,以鼓勵公眾對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關注。當然,糖尿病的歷史不止百年,但在過去一百年期間的發現和發展,就令它由不治之症,演變成一種可被有效控制的疾病,患者可以享有如常人的生活質素及壽命,而檢測方法亦與以往大為不同,否則大家可能要仿效幾十年前的護士,每日「煲尿」辨色呢!

是次講座的嘉賓和主持都是重量級,包括香港醫學博物館贊助人、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休教授楊紫芝教授、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胡裕初醫生、兒童糖尿協會主席鄭馮亮琪女士、兒科醫生歐陽卓倫醫生,以及內分泌科醫生及沙田醫院行政總監蘇詠儀醫生。

胰島素的出現可說是治療糖尿病的里程碑,在一百年前未有此藥時,糖尿病是一種無藥可醫的重病。本地糖尿病研究先驅楊紫芝教授指出,未有胰島素前,病人只能透過嚴格的飲食控制血糖,此舉亦令病人消瘦、虛弱,於是容易受到感染。過去不少病人因而患上肺癆,又或腳部感染要截肢,直至胰島素的面世改寫了糖尿病患者的命運。

她回憶其姨丈在上世紀中,也曾患上糖尿病和肺癆,身形愈來愈瘦削,以為離死期不遠了,幸好當時有胰島素及其他藥物,助他成功擊退疾病的威脅。她稱,胰島素的出現,加上不斷推陳出新的各類藥物,如今二型糖尿病患者只要遵醫囑用藥,即可有效控制血糖,減少患上小血管併發症「糖尿眼」的機會。如再加上戒煙、控制血壓,更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。

胡裕初醫生提到,古埃及和中國史書早在逾千年前已記載糖尿病/消渴症的症狀,而中國西漢時期的司馬相如更是無數患者之一,卻一直苦於沒有奏效的治療方法。直至 1921 年加拿大外科醫生 Frederick Banting 在 John MacLeod 等人的支持和協助下,成功從動物身上分離出胰島素,後來兩人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。而首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本已病危,最終受惠多活了十多年才離世。

胰島素令糖尿病治療躍進了一大步,而血糖檢測的改進也為醫護人員和病人帶來更多的方便。

蘇詠儀醫生說,現在「篤一篤」手指便能知道血糖讀數,甚至有儀器可作廿四小時無間斷監察。但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五六十年代,醫護人員主要根據加熱尿液後所產生的化學反應,從而估算血糖的度數,所以當時在病房一隅常常看見護士正在「煲尿」。不過,這種檢測方式不太準確,血糖要超過 10mmol/L 才會見到尿液變色的情況,而當年亦非以一、二型分類,而是簡單地將病人分為依賴胰島素(IDDM)和不依賴胰島素(NIDDM)兩類。

護士不用再每日「煲尿」,卻不代表他們在糖尿病診治中的角色減輕,反之是更為吃重,因而逐漸衍生出糖尿病專科護士,加上楊教授在七十年代從美國引入「團隊護理」的概念回港,由醫生、護士、營養師、足部治療師以至心理學家,合力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的照護。難怪楊教授也說,沒有護士的協助,醫生可能無法診症呢。

由糖尿病出現,到分離出胰島素,中間經歷千年的時間,但隨著醫學認知愈來愈豐富,糖尿病藥物的研發也變得快速。由最初的動物胰島素,到短效、長效以至人工合成胰島素,然後再有速效甚至混合型胰島素,又因為知道血糖與胰臟、腸道、脂肪、肝臟及腎臟等等都有關連,於是陸續出現胰島素以外的糖尿病藥物,包括磺胺尿素劑、雙胍類、葡萄糖甘酶抑制劑、噻唑烷二酮、格列奈類、GLP-1受體促效劑、二肽基肽 IV 抑制劑和 SGLT-2 抑制劑等等。

歐陽卓倫醫生本身患有二型糖尿病,由原先使用口服藥物,到後來使用針劑。他以自身經驗勸勉病患者,毋須害怕打針,最重要是妥善控制血糖,從而減低患上腎衰竭等併發症的風險。

多位醫生也憶述,以往很怕長假期,因為往日注射胰島素比較複雜,要由護士或醫生施針,而且藥效短,長假期間病人只好湧到醫院打針。現在假期多長也不怕,病人能自行注射藥物便可。

幾乎每隔數年便有糖尿病新藥,治療糖尿病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,但近年糖尿病的發病趨勢令人擔心。一項兒童糖尿病登記的調查顯示,一型糖尿病的個案較以往多了兩倍,而二型糖尿病更上升了三倍之多。胡裕初醫生憂慮,若市民在孩童階段已患上糖尿病,日後出現各種併發症的風險亦更高,所以有需要向小朋友宣傳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性。

鄭馮亮琪女士以自身經驗指出,只要家校合作,鼓勵大家接納患有糖尿病的兒童,歧視的情況自然會減少,他們也不至於要躲進廁所注射胰島素。如此一來,孩子也會逐漸接受自己的病情,也更願意進行各種治療。但她亦坦陳,兒童患者所需的針劑及血糖監測儀,費用不輕,對家長而言是個不小的負擔,若當局能提供更多協助便最好。

楊紫芝教授亦期望,政府可以在預防糖尿病方面做得更好,醫學界早在九十年代已促請當局提供糖尿病篩查的服務,從而及早介入處理。同時,也要教育社會各界學懂與糖尿病共存,明白患者與常人實無分別。

香港醫學博物館不定期舉辦各種展覽及醫學歷史興趣組,有興趣的市民可以瀏覽其網頁以了解更多。